45leCrM0kih yrd.huanqiu.comarticle“奋斗者”这一年!/e3pu6i31u/eecc3i4cj2020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奋斗者”号海试成功并胜利返航时发来贺信指出:“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从2002年“蛟龙”号正式立项,到2020年“奋斗者”号抵达万米深海,其背后是中国载人深潜团队近二十年对载人深潜技术矢志不渝的持续攻关,历经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个“里程碑”式跨越。 向海图强 勇攀科技高峰 在深海实践中不断探索 我国海洋装备与海洋科学界用实际行动凝练出这十六个字。 今天,距“奋斗者”号获贺信整整一周年。对“奋斗者”号的牵头设计单位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及所有参与“奋斗者”号研制的团队来说,这十六个字不仅仅是肯定与鼓舞,更是须为之奋斗终身且代代传承的科研精神。 这一年,载人深潜“三兄弟”很忙。“蛟龙”号完成升级,目前正在开展下潜调查,完成了200次下潜,获得了大量数据。“深海勇士”号参加了,印尼失事潜艇的人道主义救助探测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国际反响。“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正式投入常规科考应用,如今正在西太平洋进行科考,人类探索深渊成为了一种常规的科学考察活动。严谨求实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不夸张地说,“奋斗者”号的成功之路,是沿着“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的“脚印”继续摸索。“蛟龙”号立项前,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就已经展开了载人深海潜水器的相关研究。国家战略明确后,团队迅速制定了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的技术路线,把最大工作深度目标定在了世界领先的7000米,并且在研制过程中采用数值仿真、缩比模型试验、模拟环境考核等手段验证和完善方法和标准体系,并稳步推进海上试验。随后两台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坚持了这一原则,形成了严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海试中坚持不带故障下潜,发现问题必归零,严密试验、精心改进、拓展应用。 从立项到完成海试,用了55个月的时间,用两年时间针对万米极端环境,开展极致设计,再用两年,完成了部件建造和总装,在2020年,用了7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从水面到万米的海试,八次突破万米。 这一年来,七〇二所持续推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丰富建造各类试验平台。 今年10月,大型耐波性操纵性水池的启用仪式在七〇二所举行。大型耐波性操纵性水池能够满足复杂风浪环境下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性能预报、优化评估、创新设计难题,且水池关键软硬件系统已实现完全自主研制。水池可模拟各种海况,具备开展复杂风浪环境下大尺度模型的全浪向耐波性、操纵性、波浪中稳性等试验水平,具备了服务我国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同日,拖拽水池3000条船模下水试验仪式举行,深水拖拽水池伴随着船模下水不断进步,而七〇二所的试验设备历久弥新,保持着高精度,服务于中国船舶事业。 10月11日,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中国船舶七〇二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系列船舶工业CAE软件”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以“自主”“可控”为主题,发布了船舶领域的5个软件,通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产化替代,建立我国船舶工业CAE软件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生态圈。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装备先行。当前,我国船舶行业正加快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船舶工业CAE软件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以物理规律为基础、计算科学为核心、计算硬件与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船舶工业CAE软件,正高密度融入评估/设计应用,为海洋装备基础性能研究与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加快工业船舶软件自主可控已成为保障船舶工业自主可控发展的底线,是支撑船舶产品研发的基础,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海洋装备的进阶,是一场兼顾“软硬”的蓄力战。而在深海潜水装备入水前,具有高精度的试验设备是必要条件。为此,七〇二所上下求索,奋力探索,为中国深潜事业贡献严谨求实的科研担当! 团结协作 参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研制的有国内上百家单位,包括管理机构、业主单位、总体技术单位、课题研究单位、供货商和加工方等,充分发挥了举国体制优势,营造了“只问岗位、不问单位”的工作氛围,并将其作为理念根植到每一位研发和试验人员心中,能够做到互相信任、互相促进、互相补台,打造了一支敢打必胜的“国家队”,形成了深海科技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 10月16日,我国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以下简称太湖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1次会议召开。 以实验室为重大创新平台,多理事单位为坚实力量,太湖实验室将整合国内深海装备力学、声学、信息、控制等领域优势科技资源,加强“小核心、大网络”建设,与各理事单位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在平台建设、项目实施、人才引用等方面集聚尖端力量,形成“战斗队形”,在关键领域、优势环节形成更强爆发力,彰显国家预备队的底气和实力。 此外,太湖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人集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利用开发海洋,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针对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推动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发展。 8月27日、11月20日,太湖实验室分别发布2张揭榜挂帅榜单,2张榜单各涵盖2个、5个项目,面向全国有能之士发下“英雄帖”,前来揭榜领题,共破科研难关。 这些项目均需要交叉型学科的技术来共同完成,而在这其中,吸纳多学科人才成为关键。如今,创新平台招引人才已经不再是单一方向单一学科,越来越倾向于结构丰富的团队人才。 太湖实验室以发榜来“投石问路”,不但“问”了人才储备,还“探”底行业情况。 创新体制机制,用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只问岗位,不问单位”的态度,攻坚克难、让科研继续深入广袤深蓝! 拼搏奉献 “奋斗者”号团队成员敢于拼搏、善于作为,老专家春风化雨、循循善诱,中年骨干勇挑重担、身体力行,青年职工积极学习、迅速成长。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正值“奋斗者”号繁忙的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阶段,载人深潜团队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按节点高质量完成全部计划内容,为海试的如期开展和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月初到7月,某重点项目开展深海环境试验,七〇二所作为平台结构系统的总体单位,派出李博、刘新辉、陈沙古共三名技术人员参加海试。 海试期间恰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们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克服台风天气引起的高海况晕船以及高温暴晒等困难,恪尽职守、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海试任务。 8月,国内首例索鞍一体足尺模型疲劳试验在七〇二所顺利开展。水面结构实验室疲劳试验团队成员们不畏酷暑、连续奋战,每天工作十余小时,即使汗流浃背仍然全神贯注地操作安装。 他们时而聚在一起讨论试验方案,时而尝试不同的控制和安装方法,默契配合、群策群力,逐一攻克了技术难题,全面检验了水面结构实验室复杂试验的承接能力。试验顺利完成时,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身为船研人的骄傲充盈在每个人心里。 酷暑时节,面对排得满满的试验计划表,爆炸与冲击研究室试验团队成员以“开局即冲刺”的干劲奋力工作。40度左右的天气里,他们仍坚守外场试验,严谨把控每个细节。暴晒将他们变成了“烤红薯”,领导同事关切询问,他们只是笑着说不要紧。 水中浮动冲击平台里异常闷热,他们认真进行数据测量与分析,常常一待就是一天,汗水浸透了全身,却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目标: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科研不仅是份高尚的事业,也是需要艰苦拼搏的使命。不畏艰难、拼搏奉献早已刻在二所人的骨与血之中。 勇攀高峰 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是国际海洋工程界的顶级挑战,“蛟龙”号首次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装备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作业深度的纪录;“深海勇士”号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国产化上取得了突破,打造了世界领先的载人深潜水下考察效率;“奋斗者”号则瞄准全球海洋最深处,在海试阶段高效实现八次万米下潜、全球首次万米深海作业现场高清视频直播、万米海底原位取样探测,使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实现了我国在同类型载人深潜装备方向的超越和引领。 2020年12月30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揭牌成立。“无锡动能”与“中船智慧”携手合作再结出一个重大成果。 依托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的科研基础,太湖实验室以省级实验室挂牌,并将目标瞄准国家级实验室。紧扣国家在深海领域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军事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太湖实验室以建立体现国家意志的深海技术科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使命,将统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太湖实验室成立一年以来,先后召开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并在学术委员会定下4个研究主方向,及22个自方向。海洋强国之路,必有一道来自太湖实验室的靓丽光芒。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牵头研制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正式交付。 专家组在讨论中认为,“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海试中显示了巨大优势,舱体承载人数、水下作业能力和作业时长,科考样品的采集与布放回收作业能力和高速数字水声通信等,都表明了“奋斗者”号具备的综合性技术实力。海试综合评价得99.25分,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海试现场验收。 2020年10月5日,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已首次实现常规科考应用。此次下潜期间,“奋斗者”号开展了利用测深侧扫设备进行目标搜寻及地形探测,采集深渊海底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本等作业任务。 攻坚克难,再立新功!“奋斗者”号的成就是值得铭记的,但对海洋强国这份大事业而言,科研人要走的路还很远很久。 1638072241890责编:李冰无锡日报1638064200000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de802e1101ca16d058c0fa65bb7a86f8.png{"email":"libing@huanqiu.com","name":"李冰"}
2020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奋斗者”号海试成功并胜利返航时发来贺信指出:“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 从2002年“蛟龙”号正式立项,到2020年“奋斗者”号抵达万米深海,其背后是中国载人深潜团队近二十年对载人深潜技术矢志不渝的持续攻关,历经了“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三个“里程碑”式跨越。 向海图强 勇攀科技高峰 在深海实践中不断探索 我国海洋装备与海洋科学界用实际行动凝练出这十六个字。 今天,距“奋斗者”号获贺信整整一周年。对“奋斗者”号的牵头设计单位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及所有参与“奋斗者”号研制的团队来说,这十六个字不仅仅是肯定与鼓舞,更是须为之奋斗终身且代代传承的科研精神。 这一年,载人深潜“三兄弟”很忙。“蛟龙”号完成升级,目前正在开展下潜调查,完成了200次下潜,获得了大量数据。“深海勇士”号参加了,印尼失事潜艇的人道主义救助探测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国际反响。“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正式投入常规科考应用,如今正在西太平洋进行科考,人类探索深渊成为了一种常规的科学考察活动。严谨求实 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不夸张地说,“奋斗者”号的成功之路,是沿着“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的“脚印”继续摸索。“蛟龙”号立项前,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就已经展开了载人深海潜水器的相关研究。国家战略明确后,团队迅速制定了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的技术路线,把最大工作深度目标定在了世界领先的7000米,并且在研制过程中采用数值仿真、缩比模型试验、模拟环境考核等手段验证和完善方法和标准体系,并稳步推进海上试验。随后两台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坚持了这一原则,形成了严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海试中坚持不带故障下潜,发现问题必归零,严密试验、精心改进、拓展应用。 从立项到完成海试,用了55个月的时间,用两年时间针对万米极端环境,开展极致设计,再用两年,完成了部件建造和总装,在2020年,用了70多天的时间,完成了从水面到万米的海试,八次突破万米。 这一年来,七〇二所持续推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丰富建造各类试验平台。 今年10月,大型耐波性操纵性水池的启用仪式在七〇二所举行。大型耐波性操纵性水池能够满足复杂风浪环境下大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性能预报、优化评估、创新设计难题,且水池关键软硬件系统已实现完全自主研制。水池可模拟各种海况,具备开展复杂风浪环境下大尺度模型的全浪向耐波性、操纵性、波浪中稳性等试验水平,具备了服务我国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同日,拖拽水池3000条船模下水试验仪式举行,深水拖拽水池伴随着船模下水不断进步,而七〇二所的试验设备历久弥新,保持着高精度,服务于中国船舶事业。 10月11日,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中国船舶七〇二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系列船舶工业CAE软件”发布会举行。 发布会以“自主”“可控”为主题,发布了船舶领域的5个软件,通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产化替代,建立我国船舶工业CAE软件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生态圈。建设海洋强国,海洋装备先行。当前,我国船舶行业正加快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船舶工业CAE软件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以物理规律为基础、计算科学为核心、计算硬件与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船舶工业CAE软件,正高密度融入评估/设计应用,为海洋装备基础性能研究与设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加快工业船舶软件自主可控已成为保障船舶工业自主可控发展的底线,是支撑船舶产品研发的基础,是实现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海洋装备的进阶,是一场兼顾“软硬”的蓄力战。而在深海潜水装备入水前,具有高精度的试验设备是必要条件。为此,七〇二所上下求索,奋力探索,为中国深潜事业贡献严谨求实的科研担当! 团结协作 参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研制的有国内上百家单位,包括管理机构、业主单位、总体技术单位、课题研究单位、供货商和加工方等,充分发挥了举国体制优势,营造了“只问岗位、不问单位”的工作氛围,并将其作为理念根植到每一位研发和试验人员心中,能够做到互相信任、互相促进、互相补台,打造了一支敢打必胜的“国家队”,形成了深海科技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 10月16日,我国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以下简称太湖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1次会议召开。 以实验室为重大创新平台,多理事单位为坚实力量,太湖实验室将整合国内深海装备力学、声学、信息、控制等领域优势科技资源,加强“小核心、大网络”建设,与各理事单位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在平台建设、项目实施、人才引用等方面集聚尖端力量,形成“战斗队形”,在关键领域、优势环节形成更强爆发力,彰显国家预备队的底气和实力。 此外,太湖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人集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利用开发海洋,集聚创新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针对关键技术,开展协同攻关,推动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发展。 8月27日、11月20日,太湖实验室分别发布2张揭榜挂帅榜单,2张榜单各涵盖2个、5个项目,面向全国有能之士发下“英雄帖”,前来揭榜领题,共破科研难关。 这些项目均需要交叉型学科的技术来共同完成,而在这其中,吸纳多学科人才成为关键。如今,创新平台招引人才已经不再是单一方向单一学科,越来越倾向于结构丰富的团队人才。 太湖实验室以发榜来“投石问路”,不但“问”了人才储备,还“探”底行业情况。 创新体制机制,用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只问岗位,不问单位”的态度,攻坚克难、让科研继续深入广袤深蓝! 拼搏奉献 “奋斗者”号团队成员敢于拼搏、善于作为,老专家春风化雨、循循善诱,中年骨干勇挑重担、身体力行,青年职工积极学习、迅速成长。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正值“奋斗者”号繁忙的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阶段,载人深潜团队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按节点高质量完成全部计划内容,为海试的如期开展和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月初到7月,某重点项目开展深海环境试验,七〇二所作为平台结构系统的总体单位,派出李博、刘新辉、陈沙古共三名技术人员参加海试。 海试期间恰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们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克服台风天气引起的高海况晕船以及高温暴晒等困难,恪尽职守、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海试任务。 8月,国内首例索鞍一体足尺模型疲劳试验在七〇二所顺利开展。水面结构实验室疲劳试验团队成员们不畏酷暑、连续奋战,每天工作十余小时,即使汗流浃背仍然全神贯注地操作安装。 他们时而聚在一起讨论试验方案,时而尝试不同的控制和安装方法,默契配合、群策群力,逐一攻克了技术难题,全面检验了水面结构实验室复杂试验的承接能力。试验顺利完成时,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身为船研人的骄傲充盈在每个人心里。 酷暑时节,面对排得满满的试验计划表,爆炸与冲击研究室试验团队成员以“开局即冲刺”的干劲奋力工作。40度左右的天气里,他们仍坚守外场试验,严谨把控每个细节。暴晒将他们变成了“烤红薯”,领导同事关切询问,他们只是笑着说不要紧。 水中浮动冲击平台里异常闷热,他们认真进行数据测量与分析,常常一待就是一天,汗水浸透了全身,却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目标: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与时间赛跑,夜以继日。科研不仅是份高尚的事业,也是需要艰苦拼搏的使命。不畏艰难、拼搏奉献早已刻在二所人的骨与血之中。 勇攀高峰 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是国际海洋工程界的顶级挑战,“蛟龙”号首次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装备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作业深度的纪录;“深海勇士”号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和国产化上取得了突破,打造了世界领先的载人深潜水下考察效率;“奋斗者”号则瞄准全球海洋最深处,在海试阶段高效实现八次万米下潜、全球首次万米深海作业现场高清视频直播、万米海底原位取样探测,使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实现了我国在同类型载人深潜装备方向的超越和引领。 2020年12月30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揭牌成立。“无锡动能”与“中船智慧”携手合作再结出一个重大成果。 依托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的科研基础,太湖实验室以省级实验室挂牌,并将目标瞄准国家级实验室。紧扣国家在深海领域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军事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太湖实验室以建立体现国家意志的深海技术科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使命,将统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太湖实验室成立一年以来,先后召开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并在学术委员会定下4个研究主方向,及22个自方向。海洋强国之路,必有一道来自太湖实验室的靓丽光芒。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牵头研制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正式交付。 专家组在讨论中认为,“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海试中显示了巨大优势,舱体承载人数、水下作业能力和作业时长,科考样品的采集与布放回收作业能力和高速数字水声通信等,都表明了“奋斗者”号具备的综合性技术实力。海试综合评价得99.25分,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海试现场验收。 2020年10月5日,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已首次实现常规科考应用。此次下潜期间,“奋斗者”号开展了利用测深侧扫设备进行目标搜寻及地形探测,采集深渊海底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本等作业任务。 攻坚克难,再立新功!“奋斗者”号的成就是值得铭记的,但对海洋强国这份大事业而言,科研人要走的路还很远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