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quI6ahW6d yrd.huanqiu.comarticle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首次现身南京/e3pu6i31u/eecc3i4cj5月18日,江苏省生态环境部门发布信息,近日,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在六合区龙袍长江湿地公园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作为首次在此被发现的珍稀物种,创造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种类、数量在江苏南京的新纪录。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是鸥形目鸥科鸥属的一种水鸟,属于珍稀、易危鸟类,是国际特别保护鸟种,因种群数量稀少,199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受威胁鸟类,1998年被列入《中国野生动物红皮书》,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体长30—33厘米,体型较小并具粗短的黑色喙,其夏羽头颈为黑,冬羽头颈为白,常被称作“鸟中绅士”。夏羽头部黑色延至颈后,并具明显白色眼圈,初级飞羽合拢时黑白相间,飞行时白色后翼缘清晰可见,翼下初级飞羽外侧黑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白色,头顶有淡褐色斑,耳区有黑色斑点。虹膜褐色,跗趾深红色。黑嘴鸥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南部盘锦、河北、山东渤海湾沿岸以及江苏盐城沿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越冬于长江下游、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南岛。黑嘴鸥常栖息于沿海滩涂、沼泽及河口地带,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蠕虫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一般于春季3—4月迁到中国东部沿海繁殖地,秋季9—10月迁离繁殖地,以小群活动,多出入于开阔的海边盐碱地和沼泽地上,特别是生长有矮小盐碱植物的泥质滩涂,也频繁地在附近水域上空飞翔,有时出现在内陆湖泊。黑嘴鸥发现地——江苏南京龙袍长江湿地公园位于六合区东南角,占地26.9平方公里,拥有16.1公里黄金生态岸线,是长江下游最典型的洲滩湿地保护与修复示范区。该湿地公园位于滁河与划子口河两个入江水道之间,复杂的江河关系和水系连通性创造了丰富的生境类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可以为不同类群的鸟类以及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丰富的生存空间。湿地公园内的洲滩湿地以及库塘等水域是鸟类天然的栖息场所,尤其在冬季随着水位下降,逐渐露出大片滩涂及浅水区。丰富的鱼类、底栖动物,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吸引了数量众多的游禽、涉禽等湿地水鸟在此栖息和停歇,其中包括东方白鹳、白头鹤和白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同时,湿地公园内植被类型丰富,从乔木到草本整体层次分明,生境异质性较高,在维系留鸟与夏候鸟的多样性上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中国鸟类记录中心记载,黑嘴鸥在江苏主要出现在江苏南通、盐城、连云港沿海城市,在内陆地区鲜有记录。经统计,江苏境内黑嘴鸥2011—2014年的记录次数为个位数,2015—2019年的记录次数低于50次,2020—2022年的记录次数为53至135之间,2023年的记录次数为412次,今年以来记录次数已达498次。从记录区域看,黑嘴鸥除在沿海三市出现外,在外地仅出现过5次,其中苏州4次,分别为2016年1次、2022年2次、2024年1次,泰州2024年1次。从观测记录看,黑嘴鸥近年来种群数量明显提高,推测本次现身南京的是迷路的鸟,但也表明长江水环境质量不断好转、沿岸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将切实加强鸟类野外观测研究,培育好专业技术团队,紧扣工作要点、有序拓展生物多样性观测领域,推动新型数智化在野外观测的技术应用,为加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更真实、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提供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的科技支撑。(《零距离》记者/胡艳 通讯员/苏小环 编辑/汪泽)1716079646289责编:李冰我苏网1716079646289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3372ada4425f9262316b51688b66781a.png{"email":"libing@huanqiu.com","name":"李冰"}
5月18日,江苏省生态环境部门发布信息,近日,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在六合区龙袍长江湿地公园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作为首次在此被发现的珍稀物种,创造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种类、数量在江苏南京的新纪录。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是鸥形目鸥科鸥属的一种水鸟,属于珍稀、易危鸟类,是国际特别保护鸟种,因种群数量稀少,199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受威胁鸟类,1998年被列入《中国野生动物红皮书》,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体长30—33厘米,体型较小并具粗短的黑色喙,其夏羽头颈为黑,冬羽头颈为白,常被称作“鸟中绅士”。夏羽头部黑色延至颈后,并具明显白色眼圈,初级飞羽合拢时黑白相间,飞行时白色后翼缘清晰可见,翼下初级飞羽外侧黑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白色,头顶有淡褐色斑,耳区有黑色斑点。虹膜褐色,跗趾深红色。黑嘴鸥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南部盘锦、河北、山东渤海湾沿岸以及江苏盐城沿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越冬于长江下游、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南岛。黑嘴鸥常栖息于沿海滩涂、沼泽及河口地带,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蠕虫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一般于春季3—4月迁到中国东部沿海繁殖地,秋季9—10月迁离繁殖地,以小群活动,多出入于开阔的海边盐碱地和沼泽地上,特别是生长有矮小盐碱植物的泥质滩涂,也频繁地在附近水域上空飞翔,有时出现在内陆湖泊。黑嘴鸥发现地——江苏南京龙袍长江湿地公园位于六合区东南角,占地26.9平方公里,拥有16.1公里黄金生态岸线,是长江下游最典型的洲滩湿地保护与修复示范区。该湿地公园位于滁河与划子口河两个入江水道之间,复杂的江河关系和水系连通性创造了丰富的生境类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可以为不同类群的鸟类以及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丰富的生存空间。湿地公园内的洲滩湿地以及库塘等水域是鸟类天然的栖息场所,尤其在冬季随着水位下降,逐渐露出大片滩涂及浅水区。丰富的鱼类、底栖动物,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吸引了数量众多的游禽、涉禽等湿地水鸟在此栖息和停歇,其中包括东方白鹳、白头鹤和白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同时,湿地公园内植被类型丰富,从乔木到草本整体层次分明,生境异质性较高,在维系留鸟与夏候鸟的多样性上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中国鸟类记录中心记载,黑嘴鸥在江苏主要出现在江苏南通、盐城、连云港沿海城市,在内陆地区鲜有记录。经统计,江苏境内黑嘴鸥2011—2014年的记录次数为个位数,2015—2019年的记录次数低于50次,2020—2022年的记录次数为53至135之间,2023年的记录次数为412次,今年以来记录次数已达498次。从记录区域看,黑嘴鸥除在沿海三市出现外,在外地仅出现过5次,其中苏州4次,分别为2016年1次、2022年2次、2024年1次,泰州2024年1次。从观测记录看,黑嘴鸥近年来种群数量明显提高,推测本次现身南京的是迷路的鸟,但也表明长江水环境质量不断好转、沿岸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南京环境监测中心将切实加强鸟类野外观测研究,培育好专业技术团队,紧扣工作要点、有序拓展生物多样性观测领域,推动新型数智化在野外观测的技术应用,为加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积累更真实、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提供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的科技支撑。(《零距离》记者/胡艳 通讯员/苏小环 编辑/汪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