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JwQ6jC67Em yrd.huanqiu.comarticle苏州市姑苏区持续推动辖区无障碍环境建设/e3pu6i31u近日,苏州市姑苏区古吴路、铁路三村、东海岛、东灰场等4座古城区公厕独立无障碍间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正式投入使用。改造后的无障碍厕所,设置了无障碍马桶、扶手、呼叫按钮等配置设施,为乘坐轮椅人士以及需人协助的群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悉,此次公厕无障碍改造,也是姑苏区办实事项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一年来,姑苏区深入推进落实落地,推动全区残疾人乐享‘福气之城’。”姑苏区残联理事长金云说。近年来,姑苏区持续推动辖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无障碍工作中来,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姑苏区残联多层次实施无障碍出游计划,让残疾人主动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跨领域建立无障碍督导队伍,让无障碍出行更加专业;全方位推进无障碍环境改造,让无障碍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据悉,2023年,姑苏区通过需求调研,发布残疾人无障碍出游计划,并招募36名辖区残疾人组建无障碍出游志愿服务队,通过沪苏两地残疾人无障碍交流体验、走访辖区主要旅游景点和公共场所等场景,规划了5条适合残疾人的旅游路线,汇总出1份无障碍出游旅游手册,服务326人次,为推进姑苏区“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三年行动计划、助推残疾人无障碍出行作出了有益尝试。 今年,一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残疾人代表等多层次人员组成的20人无障碍督导队伍正式建立,对姑苏区内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使用情况进行体验监督,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计划建言献策。督导队及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先后对辖区主干道、残疾人主要活动场景、旅游集中活动场景进行排查,累计排查131处,发现侵占盲道、盲道断损等问题29个,主动对接属地街道、城管、住建等职能部门做好协同整改,推动辖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规范。此外,2023年以来,姑苏区残工委成员单位也纷纷主动加入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公共卫生间无障碍设施改造、相门人行天桥加装无障碍电梯、小区楼道无障碍设施改造等一批实事项目落地。此外,“幸福亮居”工程每年为约20户的困难残疾人改善居住环境;依托金云委员工作室开展的“融入式协商”项目,为助力残障群体权益保障发挥政协委员力量;“光明影院”无障碍观影巡回放映活动,为近300名视障人士打通“文化盲道”,满足了视障人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72956360735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岳芳青环球网172956360735511[]{"email":"yuefangqing@huanqiu.com","name":"岳芳青"}
近日,苏州市姑苏区古吴路、铁路三村、东海岛、东灰场等4座古城区公厕独立无障碍间改造工作基本完成,正式投入使用。改造后的无障碍厕所,设置了无障碍马桶、扶手、呼叫按钮等配置设施,为乘坐轮椅人士以及需人协助的群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悉,此次公厕无障碍改造,也是姑苏区办实事项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一年来,姑苏区深入推进落实落地,推动全区残疾人乐享‘福气之城’。”姑苏区残联理事长金云说。近年来,姑苏区持续推动辖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无障碍工作中来,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姑苏区残联多层次实施无障碍出游计划,让残疾人主动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跨领域建立无障碍督导队伍,让无障碍出行更加专业;全方位推进无障碍环境改造,让无障碍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据悉,2023年,姑苏区通过需求调研,发布残疾人无障碍出游计划,并招募36名辖区残疾人组建无障碍出游志愿服务队,通过沪苏两地残疾人无障碍交流体验、走访辖区主要旅游景点和公共场所等场景,规划了5条适合残疾人的旅游路线,汇总出1份无障碍出游旅游手册,服务326人次,为推进姑苏区“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三年行动计划、助推残疾人无障碍出行作出了有益尝试。 今年,一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残疾人代表等多层次人员组成的20人无障碍督导队伍正式建立,对姑苏区内无障碍设施规划、建设、使用情况进行体验监督,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计划建言献策。督导队及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先后对辖区主干道、残疾人主要活动场景、旅游集中活动场景进行排查,累计排查131处,发现侵占盲道、盲道断损等问题29个,主动对接属地街道、城管、住建等职能部门做好协同整改,推动辖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更加规范。此外,2023年以来,姑苏区残工委成员单位也纷纷主动加入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公共卫生间无障碍设施改造、相门人行天桥加装无障碍电梯、小区楼道无障碍设施改造等一批实事项目落地。此外,“幸福亮居”工程每年为约20户的困难残疾人改善居住环境;依托金云委员工作室开展的“融入式协商”项目,为助力残障群体权益保障发挥政协委员力量;“光明影院”无障碍观影巡回放映活动,为近300名视障人士打通“文化盲道”,满足了视障人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